為什麼牙齒矯正會失敗part I
最近遇到越來越多牙齒矯正到一半、已經矯正過、甚至矯正三次的人來求診。
好可惜喔,花了那麼多時間、精力、金錢,卻沒有一個皆大歡喜的成果。
今天想來聊聊:「為什麼矯正會失敗」。
做矯正就像搭計程車:叫車、請司機載你到目的地。
怎樣算一趟「成功」的搭車呢?成功到達目的地嗎?
如果車上異味很重、路途一直急煞車使人很想吐,到達目的地後,你仍然會給這趟旅程五顆星嗎?矯正器雖然拆了,但過程中醫生、病人雞同鴨講,最後還是不太敢笑,算是成功的治療嗎?
我認為,一趟「成功」的計程車之旅的基本要件,是雙方皆大歡喜地抵達目的地!
而決定成敗的要素,可歸納為下面四大類:
1.有共識的目的地
2.有共識的旅程
3.司機的能力
4.路途意外
乘客與司機,其實是合作關係。怎麼說呢?我們先來看看第一項:
【1.有共識的目的地】
如果你是司機,台中高鐵站上車的乘客跟你說:「我要去台北,謝謝。」
接下來你會怎麼做呢?
我想多數人跟我一樣,會想問:「你好,請問去台北的哪裡呢?」
具體、明確地描述目的地,是成功的第一步。
你一定同意,不管對司機、還是對乘客來說,「台北車站西三門」是比「台北」更好的目的地。
乘客對你說:「請載我到信義區阿姨家,就在7–11那個轉角。」
「啊!我知道那個轉角的7–11!」身為司機,立即驅車前往。
順利抵達了你心目中的信義區轉角7–11,結果乘客說:「我阿姨家不是這裡啊!」
兩人心中都覺得很委屈,誰知道信義區有這麼多7–11呢!
對這位乘客來說,「在信義區阿姨家轉角的7–11」似乎頗精準。但司機不認識這位信義區阿姨,也不曉得7–11是在哪裡。
這其實是矯正看診日常中,很常遇到的狀況。
「醫生,我想要笑起來不要那麼怪。」
如果你跟醫生,都不能很肯定地找出你覺得「笑起來那麼怪」的原因是什麼,建議你不要衝動地開始矯正。
「我希望笑起來不要露出牙齦」、「我想要這顆凸出去的虎牙變跟其他牙齒一樣整齊」,像這樣明確的問題與目標,醫生的理解與你的理解一致,才有辦法規劃明確的矯正路線。
「司機,請帶我去馬爾地夫,我要趕明早八點船潛。」如果在台中高鐵站上車的乘客對你這麼說,你一定覺得莫名其妙,不是嗎?
目的地必須「符合現實」才行。
會有人提出這麼離譜的要求嗎?
「我想要把牙齒矯正之後長得像周子瑜。」除了牙齒之外,眼睛、鼻子、臉型有像嗎?如果有像的話,才比較有機會。
「我想要把右下三顆缺牙的縫都關起來,不要做假牙。」這個要求不符合現實,但可能不在病人的理解範圍裡,需要醫師清楚說明,才有可能雙方達成共識。
人人心中都有美好的想望,這是人之常情,我們往往只看得到其中一個面向。所以治療的目的地,是需要經過討論、反覆確認的。
「司機,請你停在原地等我兩小時,我中間可能隨時下來,你再馬上載我去下一個目的地,我車資照付。」
可是現在這邊是窄巷、又畫紅線。如果你是司機,停在路邊吹冷氣就可以領錢,你會答應乘客要求嗎?
有時候目的地不是絕對不符合現實,只是雙方價值觀不一樣。
我心目中的齒顎矯正目的地有三:
美觀、健康、功能
多數人是因為「美觀」需求來找我,但如果沒辦法兼顧「健康」與「功能」,我是沒辦法接下這樣的任務。
但這不是絕對的對與錯。
例如:裹小腳、隆乳、穿鼻環等等,甚至穿高跟鞋,其實都不是最健康的選擇,但每個人有自己的價值選擇。
「醫生,我想要牙齒白一點,想請你把這邊偏黃的牙齒全部磨小,套上白色全瓷冠。」
像這樣的治療也許有些人願意做,但與我的核心價值相悖了。
請選擇價值觀與你相近的醫師,才不會讓齒顎矯正療程變成一段互相傷害的凌遲之旅。
小結一下,齒顎矯正要能成功,跟搭計程車一樣,雙方必須互相合作。不可或缺的四大要素如下:
- 有共識的目的地
- 有共識的旅程
- 司機的能力
- 路途意外
今天我們討論了【1.有共識的目的地】
想矯正牙齒的你,在這個部分可以做的努力有:
- 明確描述自己希望達成的改變
- 提出符合現實的要求
- 選擇與你價值觀相符的醫師
寫這個系列,主要希望大家都知道如何彼此合作,不要再有兩敗俱傷的療程發生了~
改天來聊聊下一個部分:【2.有共識的旅程】。
— — —
對於文章有任何問題或回饋,歡迎寫信到prettier.together@gmail.com信箱。我或許沒時間一一回覆,但每封信我都會認真讀。如果提出的問題是對大家很有幫助的,我會特別寫文章解說回覆。
如果是矯正諮詢,請直接到打電話到診所約診喔!